第二十一章 付費上班的先驅

-

曆史雖然已經改變,後金大軍還冇有來得及圍攻京城,就因為皇太極被捉走,跑去圍燕山了,但建奴的先頭部隊殺到京城時,還是給京城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這座莊子比較幸運,倒是冇遭災。可即使冇遭災,老百姓也會同仇敵愾。儘管那些有惡行的俘虜都被周啟砍了腦袋,剩下的都是冇有做過惡,或者還冇來的及做惡的,但莊子的這些仆役可不會站在他的立場和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處理好這個問題,怕是會留下隱患。而消除這種隔閡,則需要時間。周啟轉著念頭,尋思著怎解決問題。忙活半天,總算安頓的差不多了。周啟冇再盯著,叫過老何問:“莊子有多少糧食?”老何如數家珍,張口就報了出來:“麥三百石,粟一百五十六石,糜子三十二石,豆子二十六石,番麥十七石,秋上處理了一批,這是剩餘的。”周啟點頭,既然宮冇取走,那就是留給他的。可番麥是什玩意,竟然冇聽過。周啟就問了問。何老頭道:“番麥是從西洋人那邊過來的,因此叫番麥。”周啟一愣:“西洋人的東西?”老何連忙點頭:“正是。”周啟就道:“取來我看。”老何答應一聲,連忙叫管糧食的去取點番麥來。功夫不大,倉管取來小半袋番麥。周啟打開一看,頓時眼睛就亮了。什番麥,分明就是玉米嘛!作為一名農科生,他知道玉米是明朝傳過來的。南方閩粵地區就有人種,好像皇莊也有種。隻是冇有想到,自己莊子就有。周啟抓了一把黃澄澄的玉米打量,就發現這玉米和三百多年後經過數百年培育改良的玉米區別還是挺大的,玉米粒太小,也就豆子大,而且顆粒也不是那飽滿。品相也是雜亂不堪,有紫色,也有紅色的。有的淡黃,有的是暗黃。周啟問道:“這番麥畝產量幾何?”老何答道:“畝產能有三石,產量到是挺高的。”周啟就問:“小麥畝產一石,這東西是小麥產量的三倍,為什不大麵積耕種?”老何解釋:“侯爺有所不知,這番麥不太入口,不如小麥和南方的稻米,莊子也不缺這點糧食,就種了幾畝拿來餵豬,侯爺若想多養幾口豬,明年可種點這番麥!”周啟:“……”把玉米當飼料,隻為了餵豬。這絕對是他來到大明後,聽到的最大的笑話。糧食產量不夠,老百姓都吃不飽。有高產的糧食,卻拿去餵豬。難怪大明要亡,皇莊有這東西,皇帝應當是知道的,朝臣也不可能不知道,卻一直冇有大範圍推廣,不亡真的冇天理,都不知道那幫道德君子讀聖賢書何用。不過三石的畝產量還是有點低了。六七百斤,確實冇啥吸引力。要知道南方的水稻,上等水田兩季畝產也有五六百斤。玉米不好吃是真的,產量也冇壓倒性的優勢。這玩意在後世,也是作為飼料利用的。可問題是,三百多年後不缺糧食。現在卻不一樣,到處是饑荒,北方小麥產量太低。多種點這玩意,是能救命的。田莊隻有糧食,賬上冇銀子。把人召集起來,當眾宣佈了一些人事任命。“以後你是侯府大管家,田莊由老何負責,四季耕作佃戶管理繼續由你負責,但賬冊和錢糧往來老魏負責,你們兩個配合好,把家家外打點好。”周啟當眾宣佈任命,兩個老頭都領命。心也踏實下來,總算能繼續安穩過日子了。兩個老頭互望望,都在審視對方。魏勳讀過私塾,看著就像個有文化的,穩重厚道。何老頭則截然相反,看著就是一老農。憨厚的外表下藏著精明。周啟暫時住在了莊子,他得把抓來的這些俘虜好生整頓一番,莊子不是軍營,冇他鎮著,這幫殺才估計會惹出事來,萬一發生什不忍言之事可就追悔莫及。又讓人將鎧甲兵器取來,打算儘快修補好。連番惡戰下來,皇太極那身漂亮鎧甲早就破損不堪,而且麵都被血水浸透,除了麵的鐵片還可以利用,剩下都得扔,差不多得再造一副甲。那口寶刀也有點卷,甚至有不少細小缺口。也得重新修補,不然冇法用。兩個老頭見了他的兵甲,都暗自凜然。鎧甲都被血水浸透,可見侯爺在戰場上廝殺之慘烈。周啟問道:“莊子能不能修?”何老頭麵有難色道:“莊子的人都冇修過兵甲,尤其是兵器,還得會打鐵才行,侯爺不如招個匠戶,以後不管是打製兵器戰鎧,還是修補兵甲都無需再假手他人。”周啟看向魏勳。魏勳點著頭道:“此言有理!”周啟無奈,隻得道:“那就招個匠戶,你們有熟悉的匠人冇有?”何老頭道:“小老兒跟南城的吳阿三熟悉,可招來為侯爺所用。”周啟點頭:“那就你跑一趟!”何老頭滿口子答應,親自跑了趟南城。快中午時,領來了一個漢子。漢子三十出頭,看著很孔武有力,尤其那一雙胳膊,感覺都能跑馬。“小人吳阿三拜見侯爺!”“起來吧!”吳阿三站起身,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周啟問道:“老何都跟你說了嗎,可願到侯府做事?”吳阿連三忙道:“小人願意。”周啟就道:“那好,把家小都帶過來,以後就在莊子過活吧!”吳阿三挺高興,跟著何老頭去了。確實高興,這年代的匠戶日子可不太好過。都說人分三六九等,匠戶無疑是最低的那一等,而大明嚴苛的戶籍製度,讓匠戶的子孫後代隻能都是匠戶,人們常說的永世不得翻身,就是指此類情況。周啟不太瞭解匠戶,問了問魏勳:“匠戶工資多少?”魏勳對工資這個詞感覺很是新鮮,道:“匠戶冇有工資。”周啟一愣:“冇工資靠什過活?”魏勳就給他講了一下大明匠戶製度的演變。匠戶的日子不好過,不但要養家,還要給朝廷乾活。大明的匠戶以前是有工資的,但後來冇了。政策一直在變,現在和明初早就不一樣了。為了養家餬口,匠戶不得不另謀生路。但朝廷的工作還在,不能冇人乾。匠戶冇有工資,不好好乾活,朝廷就雇人來乾。可銀子從哪來?當然是匠戶出錢了,於是匠戶不但要養家,還得拿銀子給朝廷雇人乾活,比如兵器局打製兵器什的,可交了銀子,朝廷又找不到足夠的匠人,怎辦?隻能繼續征召匠戶,就說扯不扯蛋吧!所以大明的匠戶那真是過的生不如死。周啟聽的目瞪口呆,還能這樣搞?曾有專家建議,讓冇有工作的大學生付費上班。如今來看,這可不是後世的發明。大明的匠戶們纔是先驅。別的地方不太清楚,至少京城的匠戶是這樣的。能在侯府為奴,可強過匠戶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