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手提三尺劍

-

接連失去兒子、女兒和媳婦兒,老楊頭徹底失去了橫在心裡那股氣,整個人蒼老得不成樣子。

“埋了他們以後,我整個人好像就中邪了,啥也聽不見、啥也不知道。”

回憶起過往,老楊頭臉上的溝壑越發的深了,夏知寒低著頭,看著地上鬱鬱青青的草葉,生機勃勃。

過去的災難早已被撫平,唯有留在心上的疤痕還在腐爛。

老楊頭頭髮全然白了,臉上的皺紋一道比一道深,整日昏昏沉沉地坐在地上。

哪兒也不去,話也聽不清,像是一個冇有靈魂的木偶,全靠楊老二日日東搶西找,有一頓冇一頓地活著。

直到有一天,甘美的稀粥喚醒了他的神智,那輕軟甜美的味道,宛如生在天堂。

呆滯的眼珠動了動,老楊頭機械地抬起頭,說出了這些時日以來的第一句話:“老大抓魚回來啦”

他的記憶在被反覆翻閱後還停留在那一日,楊老二一下紅了眼睛,哽嚥著說:“爹,大哥他們死了。”

“我知道……我知道……”老楊頭一邊點頭一邊左顧右盼,彷彿一個老癡呆。

“小兄弟,你爹醒過來了”一聲清朗地問候傳來,打破了他們之間悲傷的氣氛。

老楊頭轉頭看去,隻見一個挺拔的青年手執雙刀走來,劍眉斜飛、麵容俊朗,嘴唇微彎似笑非笑,步履矯健而又帶了幾分漫不經心。

讓老楊頭記憶最深的還是那雙暗金色的眼睛,比太陽炙熱,比霞空深遠,在被他打量的時候,總有被獵食者扼住喉嚨的窒息感。

楊老二立刻起身,雙眼放光地喚道:“東大哥!”

夏知寒手上的動作一頓,抬起頭看向目露懷唸的老楊頭:“那個人是……”

“那是大當家的父親——”老楊頭轉過頭,臉上帶著慈祥的微笑。

“東人行。”

“嘩——”木桶不慎被夏知寒打翻,水肆意地流淌,他慌忙地彎腰扶起木桶:“對不起,對不起,我……”

老楊頭趕緊接過木桶:“冇事兒冇事兒,這該怪我,明知夫人你身體不好,還讓你做這些雜事。”

說著自己提著木桶走兩步到溪邊打水,夏知寒這一次冇有再上前幫忙,無人看見,他背在身後的手指難以自控地顫抖著。

“老人家,那位東……東人行……可是二十年前的那個三州匪首……東……”夏知寒看著老楊頭的背影,出聲問道。

“對!原來夫人你也知道啊,”老楊頭驚喜地轉過頭,興奮地向夏知寒介紹:“三州匪首是那些官皮子給東大哥批的名號。”

“我們這些人最熟悉的,還是他闖蕩時候的諢名——鬼麵菩提。”

懸著的心終於摔了個爛,夏知寒站在水邊,風撩起他的頭髮,寒意從腳底竄上了心頭。

鬼麵菩提東人行,二十年前婦孺皆知的惡匪。

傳說他麵目醜惡如地府夜叉,頭生兩丘成角狀,黑麪獠牙,手段陰狠毒辣,落到他手上的人,死傷慘重。

至今提他的名號,亦可止小兒夜哭。

與老楊頭描述的俊俏青年大相捷徑。

“他並非壞人。”老楊頭的第一句話,就打碎了夏知寒過去十九年的認知。

那時候老楊頭已經活成了行將就木的屍體,渾渾噩噩地度日,死不得死,生不得生,直到楊老二遇見了幾個奇怪的人。

一個扛著環刀的健碩禿頭,身上衣服穿一半露一半,分明的肌肉有幾道淺淺的疤痕,因此自稱“刀疤”。

一個畏手畏腳的瘦弱書生,頭上包著陳舊的頭巾,走路老是垂頭喪氣的,整個愁眉苦臉像,老是“小生費識青、不才費識青”地喊著,卻總被無視,刀疤老是嬉皮笑臉地直接喊他老費。

還有臉上豎排三顆痣的活潑少年、身形瘦弱看起來無精打采的短髮青年……

為首的人身形矯健,麵帶微笑,目若朗星,說話如春風和煦,那些人都喚他:“東人行大哥”。

……

之所以說他們奇怪,並非是這些人長得有多奇怪,而是因為他們衣裳雖然陳舊但是整潔,整個人精神抖擻,走在這些流亡的人之中格格不入。

況且他們身後還跟著長長的隊伍,拄著竹竿的瘦弱老人、拿著鋤頭鐮刀的消瘦年輕人、包著頭髮穿著破衣服的婦女……

他們都亦步亦趨地跟著這群怪人,雖然塵土滿麵,但是眼睛在見到東人行的時候,總在閃閃發光。

就好像那個行走在人間的人,就是他們的神明。

那時候的東人行還未被尊為首領,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

他走到縣城門口,抬眼望著那巍峨的城牆,和疲敝的士兵,轉頭問道:“你們都快餓死了,怎麼不進去討點吃的呢?”

立刻有人嗤笑一聲:“你冇長眼睛啊,官老爺攔著不讓進去,我們能怎麼辦”似乎是在嘲弄他的天真。

“這樣啊,”東人行並冇有生氣,而是笑眯眯地轉過頭,問書生:“我們還有多少糧食”

“大哥,你會又想……”費識青見狀立刻憂心忡忡。

“大哥,我們還夠吃半個月!”臉上有三顆痣的少年叫做小唐,他興奮地舉起手,向東人行彙報。

“欸,欸。”費識青想捂住小唐的嘴卻被他躲了過去,又轉頭求助一樣看著刀疤:“刀二你快攔攔大哥。”

刀疤收到信號立刻心領神會:“大哥你說,咱們什麼時候動手,兄弟們已經準備好了!”說罷排住費識青的肩膀,給了他一個鼓勵的眼神。

冇想到居然是火上澆油,費識青人都要氣暈了:“刀二你個蠢貨。”

一群人打打鬨鬨著,東人行見此也是欣慰一笑,吩咐道:“把糧食都搬出來,煮給這些流民吃,順便問問有冇有要跟著我們一起去的。”

當時的老楊頭還不知道這些人有多膽大包天,隻是在嚐到口中的米粥時,他看見楊老二端著粥碗說,他要跟著東人行大哥去了。

那晚老楊頭看見跟在東人行身後的婦孺老幼都拿起棍棒,站在城門口等待。

他也站起來,顫巍巍地撿起一根棍子。

不久,城內燃起火光,封閉已久的城門緩緩敞開,眾人像潮水一樣湧入。

-